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5世紀版古地圖 指引大道通羅馬

中國時報 2007.11.29  尹德瀚╱綜合報導

     普丁格地圖(Tabula Peutingeriana)是現存唯一的羅馬帝國路網圖,也是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最珍貴的一件館藏,因為接觸到光極易受損,以往幾乎從未對外展示,但為慶祝該圖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該館破例在26日公開展示一天。

     這捲地圖以羊皮紙製成,長約7公尺,寬只有34公分,乍看之下和現代地圖截然不同,因為長寬比例懸殊,陸地和海洋都被扁平化,地中海被壓縮成細長的水域,彷彿一條河。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手稿、簽名和珍品 部門的主任芬格納葛說,這份文件與其說是地圖,不如說是路線指示圖,實用性很高,圖中的紅線代表主要道路,沿線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標出一個小鉤,代表 休息站,兩個休息站之間相隔約一天的路程。

     在這捲地圖的中心就是羅馬,羅馬當時是羅馬帝國的中樞,透過綿密的路網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繫,西達西班牙,東抵印度;圖中所畫的某些道路至今依然存在。

     據考證,此圖製成的年代約在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地點大約是在德國南部或奧地利。但芬格納葛指出,這捲地圖和中世紀其他地圖大不相同,顯然是更早年代地圖的複製品。據他推測,這幅地圖的原始版本最早可追溯到5世紀。

康熙台灣輿圖 台南特別大

中國時報 2007.12.04  陳至中╱台北報導

     中央大學推出的「二○○八年廣角─寶島」 月曆,將台灣的衛星 影像與三百年前的康熙台灣輿圖「超級比一比」,發覺古人眼中的 台南地區非常大,幾乎占台灣的四分之一,台中一帶則幾筆帶過,讓團隊製作 月曆時相當困擾

     中央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每年都推出衛星影像月曆,今年將台灣的三D圖橫躺,和康熙台灣輿圖上下對比,由北到南分隔成六等分,每兩月一張。

     但古人繪製地圖時,全憑印象和簡單的測量工具,以致各地區比例相當誇張,讓製作團隊非常 困擾

     康熙台灣輿圖現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漢人最早開墾的台南一帶被放大。北部則著重淡水、基隆, 台北市所在地看起來小很多,充分反映先人開墾台灣的先後順序及當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台中一帶,康熙輿圖上的資料非常少,製作團隊被迫偷偷拉長,還不能和衛星圖對照。

     中央大學製作的台灣衛星影像圖,以福爾摩沙二號二○○七年最新影像為基礎,將繞經台灣的七張衛星影像拼接而來,連最精密的後端校正,也是使用國人 自行開發 軟體,可說完全是「台灣製造」。

     中央大學從八十四年開始製作發行衛星影像月曆,至今已十四年,九十三年前使用法國衛星拍攝,九十三年以後由國人自行發射的福衛二號提供影像。

     今年發行的「二○○八年廣角─台灣」月曆,使用九十六年最新的衛星影像,近幾年才建成的台北港、 高鐵,都可在月曆中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