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插畫版部落地圖 遊蘭嶼更有趣

自由時報20080715
東清部落地圖以生動的插畫展現在地特色。(記者張存薇攝)

〔記者張存薇╱台東報導〕你還用一般制式的地圖旅行嗎?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長期協助蘭嶼鄉東清部落社區營造,近日更推出插畫版的「部落地圖」,生動的畫法更能展現在地特色。

永續發展學會總幹事黃正德指出,永續學會從民國88年的東清部落傳統屋搭建、90年的珠光鳳蝶園區、94年的東清灣第一道曙光木雕地標,長期累積對部落的觀察,因此決定推出部落地圖。

他表示,一般制式地圖的標示並不完全,總是會省略一些地方,且每個部落都有獨特之處,用圖畫一目了然,而插畫由在蘭嶼服務的金曲歌王陳建年繪製,處處展現生活的一面。

像水芋田裡畫上了鰻魚、虎皮蛙、椎螺,顯現蘭嶼人不灑化肥、不用農藥的傳統農耕觀念;東清灣沿岸則有綠蠵龜出沒,點出了蘭嶼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態保育觀念。

此外,地圖上也標示24處傳統地名的羅馬拼音,方便蘭嶼族人以母語了解家鄉土地的典故、含義,而住宿、餐飲、手工藝品店、機關等均詳細標示。

至於部落地圖的反面,則是詳盡的文字介紹,包括軍艦岩、情人洞、勵德班、飛魚季、拼板舟等說明,更註明了探訪部落時應注意事項,讓按圖索驥的遊客可以玩得更盡興。

GPS藉觀察地表變形速率測震

  • 2008-07-11 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美國科學家鑽井裝設應力計觀測研究地震前兆,我國則透過GPS測站(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觀測地表變形、研究地震前兆。兩者方法不同,但最後目標殊途同歸。中研院研究發現,蘭嶼和澎湖以每年八.二公分的速率接近。

     利用GPS測站接收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衛星信號,可計算出衛星到測站的距離。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帶,受到板塊壓縮影響,每個GPS測站與衛星之間的距離也會隨時間變化。

     科學家依此計算出台灣地表因板塊擠壓發生的變形速率,精確偵測斷層活動、大區域地殼變形與板塊運動。若有大地震發生,更可透過GPS測站,觀測地震前後的變形,更了解震源機制、地殼應力的累積與能量釋放過程。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余水倍根據台灣地區建置的GPS測站,在一九九二年到九八年連續觀測,發現位於菲律賓海板塊的綠島和蘭嶼,以每年八.二公分的速率,向位於歐亞大陸板塊的澎湖靠近。他同時分析台灣本島不同區域受板塊擠壓的變形速率。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辛在勤表示,地殼到受應力擠壓會變形,美國在聖安地列斯斷層鑽井裝設應力計,是直接測量地殼的應力變化;我國透過GPS測站觀測地表變形速率變化後,也可以推計算應力變化,兩者科學原理非常相似。

     但是鑽井裝設應力計,必須先清楚掌握斷層位置,應力計裝設地點越接近斷層、觀測準確率越高,這是美國科學團隊要進一步將鑽井深度從地底下一公里延伸到十公里的主因。

日本曾預報奏效? 只提前了幾秒鐘

  • 2008-07-11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十日電】

     今年五月日本發生東北地震時,氣象廳的地震預報系統奏效,被日本媒體大大誇讚。但實際上,日本氣象廳所謂的預報,只不過是地震來襲前的幾秒鐘,讓民眾能提前「幾秒鐘」的避難時間。

     這不是第一次,去年三月廿五日石川縣能登半島發生芮氏規模七的地震時,在大地搖晃的前五秒,NHK播出緊急地震速報,民眾利用這幾秒鐘避難,因而沒有造成太大災害。

     日本氣象廳的地震預測,是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目前除了能預測到以靜岡縣駿河灣附近外海為震源、芮氏規模八的東海地震之外,仍無法預測到其他即將發生的地震。

     氣象廳、國土地理院、海上保安廳、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東京、名古屋等大學在東海地區及其周邊都設有各種地震觀測儀器,以備隨時監控地震情報,提供各種數據給氣象廳。

     氣象廳主要在東海地區設置稱為「歪計」的觀測儀器,掌握地層滑動的前兆。歪計也是發布東海地震消息的主要基準。將歪計埋進一個直徑十五公分的深洞,便可高感度觀測到地下岩盤的伸縮等地殼變動情形,掌握到地盤微弱滑動等變化的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發生前,震源附近的一部分開始剝落,隨後地層慢慢滑動。若前兆滑動的規模過小、發生在外海、發生速度過快,觀測網很難掌握到前兆,就無法預測地震的發生。氣象廳指出,東海地區的地震觀測網雖然可捕捉到一些地震前兆現象,但目前尚無法完全精準。

     地震發生時先有微弱的振動P波,以秒速七公里的速度到達,接著才有大地搖晃的S波以秒速四公里的秒速到達,氣象廳是在探知到P波的四秒後發出地震速報。

     五月發生的東北地震是離震源一百公里的仙台市,氣象廳發出緊急地震速報的十秒後,S波才到達。這十秒即是關鍵的避難黃金時間,當時地下鐵立即緊急煞車,醫院等公共場所也在接獲速報後,隨即透過廣播,要求民眾不要乘坐電梯。

氣象局:研究與實際應用仍有距離

  • 2008-07-11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這是1994年南加州北嶺大地震,洛杉磯地區一條高架道路斷裂的慘況。(美聯社)

     美國科學家在聖安地列斯斷層鑽井觀測研究地震前兆,傳出突破性發展。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辛在勤以「單純的學術研究成果」形容美國學者的發現,認為要實際應用到地震預測,仍有相當的距離;我國目前對地震前兆的觀測,以監控地震活動是否有異常變化為第一優先。

     辛在勤表示,美國科學家在聖安地列斯斷層鑽井、安裝應力計,量測地殼應力變化,觀測研究地震前兆的技術,地球科學界已討論很久,並不是很新的創意,這次能有突破性發展,「我只能說他們很幸運。」聖安地列斯斷層從舊金山延伸到洛杉磯,在西雅圖出海,綿延數百公里,這次剛好在鑽井的地方觀測到地震前的應力變化,真的很幸運。

     這項研究成果是否能夠應用在地震預測上,辛在勤認為言之過早。「我好奇的是,美國研究團隊到底觀測到多少次應力變化,其中又有幾次事後證明確有地震發生。」辛在勤指出,我國也曾在花蓮縣猴子山裝設應力計觀測研究地震前兆,但學者專家評估認為效益有限,未再進一步推動。

     氣象局認為,要監控地震,透過追蹤分析地殼活動的時空變化,最有機會提早預測大地震發生。辛在勤指出,不同地區的地震活動都有其自然背景值,地震活動突然快速增加或明顯減少,就有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

     氣象局目前在各地布建超過六百個地震觀測儀,除了發揮地震速報的功能,最主要目的也是監控全台地震活動是否有異常,作為預測地震的參考依據。此外,利用全台一五○座GPS(全球定位系統)站觀察地殼變形,氣象局評估認為,是第二種最有機會提早預測可能有大地震發生的方法。辛在勤表示,利用GPS研究地震前兆,跟鑽井裝設應力計的原理非常類似,地殼受到應力壓迫,就會發生變形,當變形速率突然變快或變慢,有可能是大地震發生前兆。

     國科會也與氣象局合作,協助地震學界利用地下水位變化和太空電離層濃度變化,觀測研究地震前兆。中央大學研究團隊經過長期觀測研究,發現台灣地區有七成四的規模五以上地震,在發生前五天出現太空電離層濃度異常降低。但反推回去卻發現,當電離層濃度出現異常變化,僅五成三會有地震發生,意味並不是電離層濃度異常降低,就一定有地震發生。

     辛在勤表示,目前各種有關地震前兆的研究,仍停留在學術研究階段,要實際應用在地震預測,仍有相當距離。關鍵在於地震發生的原理雖然很簡單,就是地殼應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承不了、發生破裂,把能量釋放出來。但難在地殼應力要增加到什麼程度才會破裂,變數非常複雜,不同的地殼構造、地質,引發地震的機制不一樣,科學家至今仍無法完全掌握。

震前10小時 美團隊成功預警

  • 2008-07-11 中國時報 【楊明暐╱綜合報導】

     科學家研究地震預報取得了重大進展。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加州著名的聖安地列斯斷層,利用深入地底的感應器,在兩起小規模地震發生之前,偵測到岩石中的應力變化。其中一次在震前兩小時,另一次更是在地震發生之前十小時就被偵測到。

     未來進一步研究若顯示地震發生之前普遍存在這種變化,有朝一日人類將可以像天氣預報般,進行地震預報。

     這個名為「聖安地列斯斷層深處觀測」(SAFOD)的團隊,是在加州帕克菲爾德鎮的進行相關研究。該小鎮位於舊金山至洛杉磯半途,座落在貫穿整個加州的聖安地列斯斷層上。

     偵測斷層岩石中的應力變化

     由於太平洋和北美板塊沿著這一斷層互相擠壓,當地經常發生小至中度(稍顯著)規模的地震。SAFOD科學家挖了一個較淺的導向孔,另又挖了一個深入岩石內部的鑽探孔,這樣做一方面是為取得地表下的岩石供研究之用,再方面是要把儀器放進孔內,以觀察岩石變化。

     震波傳遞速度長久以來被用來研究不同岩層的厚薄與密度,但現在科學家希望找出同一岩層的岩石內部應力變化以及地震波速率變化之間的相應關係領導這項研究的萊斯大學華裔地震學家鈕鳳林說,受應力變化影響,岩石內部的微破裂會張開或閉合,從而導致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微小變化。

     過去地震學家試圖測量這種變化,但無法得到精確的結果。而今隨著新科技的出現,科學家已能重覆測量到地震波速度的極微小變化。

     由萊斯大學和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地震學家組成的SAFOD團隊,在兩起小規模地震發生前,偵測到岩石內部應力出現顯著改變。其中一次,這種改變在地震前兩小時出現,另一次更在地震前十小時出現。SAFOD團隊在科學周刊《自然》發表這項研究結果。他們表示,要做到例行性地震預報還有長路要走,但這項新發現卻為實現這一目標帶來希望。

     地震若能預報 防災大突破

     報告作者之一保羅.席爾弗表示,從實際觀點來看,地震前十小時接獲警告,可以將人員撤離,也可以讓人們離開建築物,並讓消防隊待命。這跟颶風警告一樣,可以做的事很多。

     鈕鳳林說,這些地震前出現的訊號令他們深受鼓舞,他們計畫進行更多實驗。鈕鳳林特別提到今年五月十二日四川大地震,他說,那場地震造成許多學童被壓死在學校教室裡,如果能預先知道地震來襲,哪怕只有幾分鐘,便能夠將他們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衛星導航器「每年損毀2千座橋」

自由時報20080510 Sat-navs 'damage 2,000 bridges per year'

◎陳成良

Sat-navs 'damage 2,000 bridges per year'

衛星導航器「每年損毀2千座橋」

Satellite navigation devices have been blamed for causing millions of pounds worth of damage to railway crossings and bridges.

衛星導航裝置被認為是造成鐵路平交道及橋樑數百萬英鎊損失的禍首。

Network Rail claims 2,000 bridges are hit every year by lorries that have been directed along inappropriate roads for their size.

(英國)鐵路網公司聲稱,每年有2千座橋樑遭貨車撞擊,這些車子是被導引到沿著不適合其車體大小的道路上行駛。

They said the damage and disruption has cost the rail industry £10 million a year and causes 5,000 hours of delays.

他們表示,這種毀損及中斷每年造成鐵路工業1千萬英鎊損失,並導致5千小時的誤點。

Rail bosses have appealed to drivers to pay attention to road signs warning them of hazards ahead rather than trusting their GPS systems.

鐵路業者已籲請駕駛人要注意警示他們前方有危險的交通號誌,而不要輕信他們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PJ Taylor, from Network Rail, said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number of vehicles hitting bridges had increased sharply.

鐵路網公司的泰勒表示,過去幾年間,撞擊橋樑的車輛數目急遽增加。

He said: "Sat-navs are a great tool but they are not an alternative for keeping your wits about you and obeying the rules of the road."

他說:「衛星導航系統是很棒的工具,但它們不是讓你臨危不亂,以及遵守道路交通規則的代替品。」

He added that talks were now under way with satellite navigation companies about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 Network Rail said it was attempting to map the UK's low bridges and level crossings so that information could be fed into sat-nav software.

他補充說,當局正與衛星導航系統公司,就有關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進行會商。鐵路網公司表示,它正試圖繪製英國低矮橋樑及地面平交道的地圖,以便把相關資訊加入衛星導航軟體。

新聞辭典

hazard:名詞,危險;危害物。例句 A soldier's life is full of hazards.

(士兵的生活充滿了危險。)

under way:片語,已經開始並進行著。例句:This project is under way. (這件企畫正進行中。)

keep one's wits about one:片語,保持機警,臨危不亂。 例句:Keep your wits about you and swim to shore. (保持冷靜,游到岸邊。)

汽車銷售量圖

馬德里用驢子巡山 還配GPS

  • 2008-07-09 【中廣新聞╱葉柏毅】

    西班牙馬德里,最近利用驢子來清運森林裡的雜草與廢材,而為了有效掌握這些驢子的行蹤,環保官員還在這些驢子身上配備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免驢子走丟了。

    西班牙環保官員表示,在清運森林廢料與雜草時,如果運用除草機,會破壞當地生態環境,而且有些死角,機器也進不去,因此利用人力和驢子來清理,非常適合,而且巡山員也可以騎驢來監測森林火災狀況。

    而這些驢子的身上,也配有GPS衛星定位系統,一方面防止驢子走失,二方面如果有森林火災發生,有關單位也可以迅速掌握位置,馬上出動滅火。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強化太空偵防 美購置商業衛星

自由時報20080702

〔編譯陳成良╱美聯社華盛頓一日電〕美國政府官員與民間企業透露,五角大廈將購置一至二枚商業影像衛星並加以運用,同時還計畫設計打造另一枚具有更精密間諜功能的商業衛星。這些影像衛星可偵測敵軍動靜、掌握可疑核子設施,並監控好戰份子是否設立新的訓練營。有了商業影像衛星的加入,加上原本數目屬於機密的間諜衛星,美國國防部將可擴大對地球的偵照。

解析度可達直徑40公分

國家偵察辦公室(NRO)將向民間企業採購一至二枚解析度約四十公分(十六吋)的商業影像衛星,發射時間點可能在二○一四年前後。此外,NRO還將設計並建造另一枚更先進的「Block二號」影像衛星,預定二○一八年發射升空,其偵察能力稍後才會明朗。

擴大偵照範圍 提升更新速度

這套名為「廣域偵察情報能力」(BASIC)的衛星系統,將先後投入二十億及四十億美元經費,單一衛星每天可拍攝地球同一地點兩次,Block二號衛星則可提升影像更新速率,讓美國政府更能掌握各地可能出現的狀況、人道危機或洪水等天災。

預料在本週對外公布的BASIC計畫已延宕數月之久,五角大廈、空軍及國家偵察辦公室(NRO)為了該由誰負責處理衛星採購、建造及運作而彼此角力。最後NRO擊敗空軍,取得影像衛星的採買及運作權,也讓軍事指揮官的需求凌駕於白宮之上。NRO首度掌握主導軍用衛星該拍攝何種影像的權力,以因應當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

二○○五年十月,NRO監督的「未來成像結構」(FIA)間諜衛星系統,因主要承包商波音公司遭遇技術問題,在耗費近一百億美元的經費後,被五角大廈踩煞車。如今五角大廈期望BASIC計畫能彌補因前項計畫喊停而失去的情報偵察實力。

這項計畫將會增加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向「數位全球」(DigitalGlobe)及「地球之眼」(GeoEye)這兩家商業衛星公司採購的影像數量。

美軍與這兩家公司有一項十億美元的影像採購合約,去年九月DigitalGlobe發射一枚商用衛星,可從太空中辨識直徑小至五十公分的物體。GeoEye今年也準備發射一枚可判定直徑小至四十公分的新衛星。預料到了二○一一年,商業影像衛星的解析度將可提升到二十五公分左右。專家認為,政府秘密影像衛星的解析度最好優於十五公分。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地理資訊系統 申報農損

  • 2008-06-19 中國時報 【葉昱呈╱屏東市(公)】

     貴版〈農損申報,耗紙缺效率〉一文,認為農民辦理災害救助,應由政府機關利用電腦建立資料庫,除有異動者外,免再檢附地籍、身分證影本…等書面資料。對此,筆者有不同的看法。

     依據筆者辦理災害救助之實務經驗,發現部分農民因不識字或看不懂土地登記謄本上之記載事項,申請災害救助時,皆由鄉鎮公所承辦人員依其檢附之地籍資料指導(或代為)填寫申請書,一旦地籍資料發生異動(如土地分割、持分面積增減、土地重測或重劃),而農民未主動告知(或不知告知)承辦機關更新資料庫所建立之資料,將影響災害救助金發放之正確性。

     因此,筆者建議農委會,可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結合地籍、戶籍、農作物栽種分布圖等資料,辦理災害救助申報,只要輸入農民身分證統一編號,即能查核土地所有權人、地號、面積、持分、作物種類等資料,不僅能夠減少錯誤,提升行政效率,且能達到申請資料用紙減量之目的。